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_分卷阅读_21(3 / 4)
事实证明,第三次东征丝毫无益于杨广的威信。
连续远征使隋军失去了锐气。杨广也感受到了身后这支庞大队伍的疲沓。连他自己都感觉到这次东征的勉强,就像一个老男人面对同一个夜晚里的第三次做爱一样。更令他难堪的是,这第三次还是他为了证明自己主动提出来的。一边前进,他一边担心粮草供应问题,他知道,国家已经被他搜刮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
幸好高丽人也感到害怕了。毕竟两次大战已经把这个小国的国力消耗得近乎空竭。上一次那千钧一发的险境更让他们后怕不已。隋军一到,他们就派人前去和谈,希望能以一次认错换来和平。
如果是在前两次,杨广绝对不会同意,他一定要跃马大同江,踏平三韩地,才能心满意足。然而,此时闻听高丽使者来求和,他心中却不禁升起一丝暗喜。连他自己都为这丝暗喜感到羞耻。
谈判的结果是,高丽认错,隋军班师。
整个大隋帝国终于可以开始准备那个期待已久的庆功仪式,然而所有的大臣都忙得面无表情,因为都知道这个胜利是怎么回事。金光门外盛大的凯旋仪式是大隋帝国开国以来举行得最没精打采的一次。
第三次东征的结果只有两个字——难堪。原来强大富庶的帝国被折腾得家底空空,元气大伤,伤痕处处。老百姓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家徒四壁,一无所获。
然而,这似乎只是一个开头,“难堪”挤开了门缝,就一个接一个地拥了进来,让杨广目不暇接。
在从涿郡(今北京)回东都的路上,杨广的御驾遇到了农民起义军的抢劫,精神涣散的御林军被农民军冲散,天子御马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这群乌合之众抢去四十二匹。
就在凯旋仪式举行了一个月之后,隋炀帝召高丽入朝,不料高丽根本不予答复,三征高丽彻底成了笑话。
在杨玄感叛乱后,全国各地豪强及农民起义的烈火如同浇上了一桶汽油,忽地一下子高涨起来,几乎达到了无郡无兵的程度,义军纷纷抛出檄文,对杨广进行无所不用其极的攻击,这些檄文不胫而走,在帝国内广泛传播。
天下大乱之际,强悍的草原民族也开始试探着挑战隋帝国的权威。因为边境不靖,杨广在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再度出巡塞北,不料在山西雁门,遭遇突厥南下,猝不及防的十几万宫廷后妃及百官侍从被围在雁门城里,差一点儿成了突厥的俘虏。
自从征高丽回来后,杨广就像一个救火队员,四处扑火。一连串的打击让杨广有些回不过神来。他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正在兴致勃勃建筑着自己的大业金字塔的他,为什么会在砌最后一块砖时从金字塔塔顶失脚滑落下来,落入这样难堪的境地?为什么一直一帆风顺、万人爱戴的他现在变成了天下万民嘲笑的对象?他艰苦卓绝的奋斗换来的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
被围在雁门,又一次在全国人面前丢光脸面的这一刻,杨广第一次惊觉: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在皇帝排行榜上排第一还是第二的问题,而是帝国能不能在自己手里保住的问题!他突然发现,那个从他出生起就一直伴随在他身边的幸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永远离他而去。那曲一直演奏得辉煌盛大的交响乐在一度转成低沉压抑之后,现在居然不断滑音和跑调,使一场演奏会变成了滑稽戏,正襟危坐的观众忍俊不禁。杨广原以为自己是上帝的宠儿,没想到上天对他如同对万物一样,不过视为刍狗。他原以为他的幸运是上天无偿的赐予,不想原来却是利息沉重的债务,要他用不幸一一加倍偿还。他原来一直以为上天赐给他的是古往今来最幸福的人生,哪知中途剧情骤转,看来他的人生很可能变成一场彻底的悲剧。
“上天,我做错了什么,你要这样惩罚我?”这个以“刚毅”闻名的皇帝终于绷不住劲了。被围在雁门的他,当看到幼子杨杲被城外飞来的箭头吓得发抖时,惭愧、悔恨、委屈一时袭来。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载,当着挤在临时朝堂里的大臣的面,他一把抱住小小的杨杲,号啕大哭,声达户外,哭得“目尽肿”。人们一时不知所措,所有人都是头一次看到了杨广的眼泪。他是哭自己保护不了孩子,还是哭自己这几年的不顺利?
就在皇帝号啕大哭的那一刻,他的大臣已经看清了这个号称天纵圣明的政治家,骨子里毕竟还是生长于深宫之中妇人之手的贵公子。他虽然聪明无比,但是毕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风霜磨炼,缺乏承担大业梦想的坚忍顽强。包括李渊在内的诸多贵族已经摸透了杨广的底细——起兵的时候已经到了,看来皇帝又可以轮流做了。杨玄感失败,是因为第一个出头的椽子必然烂掉。但是,如果是第二个、第三个,那可就不一样了。
二十八
在命运的一次又一次打击下,杨广性格中的负面因素暴露得越来越多。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正月,大隋朝堂上已经见不到一个外国使臣了。这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诸国使臣云集洛阳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甚至各地的官员来得都很少,原因是各地农民起义阻隔,许多大臣没法赶到首都。这是杨广过得最冷冷清清的一个年。
眼看着自己竭尽全力辛苦建立起的雄伟大业像个豆腐渣工程一样稀里哗啦地倒下,杨广的心气也随之散了。
事实上,虽然东征高丽失败,但是杨广的命运还远远没有到灭国的边缘。农民军的战斗力相当有限。虽然号称四十八家之多,但他们一直没能联合起来,甚至都没有能力出省作战。如果杨广潜下心来,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力挽狂澜,他还是有能力在政治高层闪展腾挪的。只要能防止贵族纷纷起兵,维持住帝国政治的平衡,隋军还是有能力消灭各地农民起义的烈火的。这样,虽然大业已去,但是他毕竟还能安享富贵尊荣,在历史上以平庸之主收局。然而他没心思去做这些了。
他原本是一个极其心高气傲的人。他的自我期待是一个将要绘出世界上最完美图画的绝世艺术家。因此,当这幅图画失败了,他怎么还有兴趣在它上面修修补补,把老鹰改画成一只乌鸦,以求卖几个钱花花,度此一生?
艺术家的性格决定了他将走极端路线。不做最好,就做最坏,他唯一忍受不了的是平庸。他,一个原本打造传世金碗的大匠,此时不屑于去做为糊口奔忙的锔碗工。做不了千古一帝,他也没有心情去做一个辛苦维持的平庸帝王。
因此,在眼看天下分裂,自己在皇帝排行榜上不可能有名次之后,杨广有点破罐子破摔了。命运已经不是原先许诺给他的命运,前途也已经不再是预想的前途,他对上天从感激变成了抱怨,他像一个没有要到糖吃的小孩子一样躺在地上,不想起来。在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雁门被围之后,我们看到他与以前判若两人,连续的打击使他那贵公子般娇嫩的神经受到了不可避免的伤害。《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载,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以后,杨广“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摇抚,乃得眠”。他对治国有点心不在焉。大业十一年前,他每天上朝,每日都在处理公务。大业十一年后,他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虽然天下越来越乱,他自己也危在旦夕,他却鼓不起心气去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他对政治越来越松懈,越来越放任,甚至对自己的生命,他也有点三心二意,不那么周密地去考虑。
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原本不喜欢饮酒的皇帝领略了美酒的好处。他下诏命各地官员贡献本地名酒,自己一一品尝,定出高下。他醉酒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次,在长乐宫独饮大醉后赋了一首五言诗,诗文今已失传,只《文献通考》卷三百九中记载了最后两句: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
杨广已经不再是那个双肩担起大业,只手擎起乾坤的杨广了。“气可鼓不可泄”,心气已消的他放弃了自我,投身到无边无际的放任自流中,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听任生理欲望控制自己、填充自己、遮蔽自己。既然命运是由上天控制,既然上天说给就给、说不给就不给,那么一切由上天决定吧!他其实是在向上天撒娇。在冥冥中,他还期望上天那神秘的力量什么时候能再光顾他,把他推出失意的泥淖。
眼看着皇帝越来越颓废,政治越来越混乱,昔日的贵族摩拳擦掌。从雁门之围后,北方草原上的马匹价格一路飙涨,以唐国公李渊为代表的各地贵族纷纷招兵买马。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他们感觉时机已经成熟,隋鹰扬郎将梁师都、马邑富豪刘武周、金城富豪校尉薜举、唐国公李渊、武威富豪李轨、萧梁子孙萧铣、江都通守王世充等手握重权的大臣不约而同,纷纷起兵,割据一方,众多世族亦加入其中。
在闻听昔日贵族全部起来后,杨广的意志完全崩溃了。一直到死,杨广都认为他的真正敌人不是农民起义军。这些农民军不过是贵族政治游戏的前奏和引子,真正的政治军事方向,最终还是得由贵族来把握。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正如参加了隋末起义的魏征在《隋书》中所说:“彼山东之群盗,多出厮役之中,无尺土之资,十家之产,岂有陈涉亡秦之志,张角乱汉之谋哉!皆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切,救死萑蒲。莫识旌旗什伍之容,安知行师用兵之势!但人自为战,众怒难犯,故攻无完城,野无横阵,星罗棋布,以千百数。豪杰因其机以动之,乘其势而用之,虽有勇敢之士,明智之将,连踵覆没,莫之能御。”隋末三支实力最雄的农民军都难以和这些贵族军阀相抗衡,一旦交锋,即土崩瓦解。瓦岗军失利于王世充,河北军被李世民一战而击溃,江淮军降于李渊,后虽又起兵,但旋即败亡。在隋末乱局中,最终还是贵族得到了传国宝鼎。
杨广深知大势已去,不过他还不想死。他决定南逃。毕竟他即位前曾经在江南经营了十年,别处烽火四起,这里还算安静。做不了千古一帝,那么就干脆在秀丽的江南风光中了此一生吧!据袁刚在《隋炀帝传》中的描述,正当国家一片混乱、岌岌可危之时,杨广却调集十郡数万兵力,在江苏常州一带为他建造宫苑,周围十二里,内为十六离宫,虽然比洛阳宫苑规模要小,但“奇丽过之”。
到江南之后,杨广一头钻进离宫之内,万事不管,整天饮酒为乐。他把他过人的聪明用在发明各种新奇的玩法上,其中最有名的一种玩法是广派宫人四处去抓萤火虫,得到数斛之多,装于布袋之中,夜里外出游玩时一齐放出,“光遍岩谷”,十分瑰丽。他命官员大量为他进奉民间美女,分为百房,每天由一房做主人,饮酒赋诗,以为笑乐。在天下水深火热之际,别人都是强颜欢笑,只有皇帝似乎真的乐在其中,诗酒会中,他作了数组颇为清新雅致的小词,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记载在《隋书·五行志》中:“求归去不得,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返回顶部↑
连续远征使隋军失去了锐气。杨广也感受到了身后这支庞大队伍的疲沓。连他自己都感觉到这次东征的勉强,就像一个老男人面对同一个夜晚里的第三次做爱一样。更令他难堪的是,这第三次还是他为了证明自己主动提出来的。一边前进,他一边担心粮草供应问题,他知道,国家已经被他搜刮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
幸好高丽人也感到害怕了。毕竟两次大战已经把这个小国的国力消耗得近乎空竭。上一次那千钧一发的险境更让他们后怕不已。隋军一到,他们就派人前去和谈,希望能以一次认错换来和平。
如果是在前两次,杨广绝对不会同意,他一定要跃马大同江,踏平三韩地,才能心满意足。然而,此时闻听高丽使者来求和,他心中却不禁升起一丝暗喜。连他自己都为这丝暗喜感到羞耻。
谈判的结果是,高丽认错,隋军班师。
整个大隋帝国终于可以开始准备那个期待已久的庆功仪式,然而所有的大臣都忙得面无表情,因为都知道这个胜利是怎么回事。金光门外盛大的凯旋仪式是大隋帝国开国以来举行得最没精打采的一次。
第三次东征的结果只有两个字——难堪。原来强大富庶的帝国被折腾得家底空空,元气大伤,伤痕处处。老百姓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家徒四壁,一无所获。
然而,这似乎只是一个开头,“难堪”挤开了门缝,就一个接一个地拥了进来,让杨广目不暇接。
在从涿郡(今北京)回东都的路上,杨广的御驾遇到了农民起义军的抢劫,精神涣散的御林军被农民军冲散,天子御马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这群乌合之众抢去四十二匹。
就在凯旋仪式举行了一个月之后,隋炀帝召高丽入朝,不料高丽根本不予答复,三征高丽彻底成了笑话。
在杨玄感叛乱后,全国各地豪强及农民起义的烈火如同浇上了一桶汽油,忽地一下子高涨起来,几乎达到了无郡无兵的程度,义军纷纷抛出檄文,对杨广进行无所不用其极的攻击,这些檄文不胫而走,在帝国内广泛传播。
天下大乱之际,强悍的草原民族也开始试探着挑战隋帝国的权威。因为边境不靖,杨广在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再度出巡塞北,不料在山西雁门,遭遇突厥南下,猝不及防的十几万宫廷后妃及百官侍从被围在雁门城里,差一点儿成了突厥的俘虏。
自从征高丽回来后,杨广就像一个救火队员,四处扑火。一连串的打击让杨广有些回不过神来。他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正在兴致勃勃建筑着自己的大业金字塔的他,为什么会在砌最后一块砖时从金字塔塔顶失脚滑落下来,落入这样难堪的境地?为什么一直一帆风顺、万人爱戴的他现在变成了天下万民嘲笑的对象?他艰苦卓绝的奋斗换来的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
被围在雁门,又一次在全国人面前丢光脸面的这一刻,杨广第一次惊觉: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在皇帝排行榜上排第一还是第二的问题,而是帝国能不能在自己手里保住的问题!他突然发现,那个从他出生起就一直伴随在他身边的幸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永远离他而去。那曲一直演奏得辉煌盛大的交响乐在一度转成低沉压抑之后,现在居然不断滑音和跑调,使一场演奏会变成了滑稽戏,正襟危坐的观众忍俊不禁。杨广原以为自己是上帝的宠儿,没想到上天对他如同对万物一样,不过视为刍狗。他原以为他的幸运是上天无偿的赐予,不想原来却是利息沉重的债务,要他用不幸一一加倍偿还。他原来一直以为上天赐给他的是古往今来最幸福的人生,哪知中途剧情骤转,看来他的人生很可能变成一场彻底的悲剧。
“上天,我做错了什么,你要这样惩罚我?”这个以“刚毅”闻名的皇帝终于绷不住劲了。被围在雁门的他,当看到幼子杨杲被城外飞来的箭头吓得发抖时,惭愧、悔恨、委屈一时袭来。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载,当着挤在临时朝堂里的大臣的面,他一把抱住小小的杨杲,号啕大哭,声达户外,哭得“目尽肿”。人们一时不知所措,所有人都是头一次看到了杨广的眼泪。他是哭自己保护不了孩子,还是哭自己这几年的不顺利?
就在皇帝号啕大哭的那一刻,他的大臣已经看清了这个号称天纵圣明的政治家,骨子里毕竟还是生长于深宫之中妇人之手的贵公子。他虽然聪明无比,但是毕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风霜磨炼,缺乏承担大业梦想的坚忍顽强。包括李渊在内的诸多贵族已经摸透了杨广的底细——起兵的时候已经到了,看来皇帝又可以轮流做了。杨玄感失败,是因为第一个出头的椽子必然烂掉。但是,如果是第二个、第三个,那可就不一样了。
二十八
在命运的一次又一次打击下,杨广性格中的负面因素暴露得越来越多。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正月,大隋朝堂上已经见不到一个外国使臣了。这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诸国使臣云集洛阳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甚至各地的官员来得都很少,原因是各地农民起义阻隔,许多大臣没法赶到首都。这是杨广过得最冷冷清清的一个年。
眼看着自己竭尽全力辛苦建立起的雄伟大业像个豆腐渣工程一样稀里哗啦地倒下,杨广的心气也随之散了。
事实上,虽然东征高丽失败,但是杨广的命运还远远没有到灭国的边缘。农民军的战斗力相当有限。虽然号称四十八家之多,但他们一直没能联合起来,甚至都没有能力出省作战。如果杨广潜下心来,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力挽狂澜,他还是有能力在政治高层闪展腾挪的。只要能防止贵族纷纷起兵,维持住帝国政治的平衡,隋军还是有能力消灭各地农民起义的烈火的。这样,虽然大业已去,但是他毕竟还能安享富贵尊荣,在历史上以平庸之主收局。然而他没心思去做这些了。
他原本是一个极其心高气傲的人。他的自我期待是一个将要绘出世界上最完美图画的绝世艺术家。因此,当这幅图画失败了,他怎么还有兴趣在它上面修修补补,把老鹰改画成一只乌鸦,以求卖几个钱花花,度此一生?
艺术家的性格决定了他将走极端路线。不做最好,就做最坏,他唯一忍受不了的是平庸。他,一个原本打造传世金碗的大匠,此时不屑于去做为糊口奔忙的锔碗工。做不了千古一帝,他也没有心情去做一个辛苦维持的平庸帝王。
因此,在眼看天下分裂,自己在皇帝排行榜上不可能有名次之后,杨广有点破罐子破摔了。命运已经不是原先许诺给他的命运,前途也已经不再是预想的前途,他对上天从感激变成了抱怨,他像一个没有要到糖吃的小孩子一样躺在地上,不想起来。在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雁门被围之后,我们看到他与以前判若两人,连续的打击使他那贵公子般娇嫩的神经受到了不可避免的伤害。《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载,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以后,杨广“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摇抚,乃得眠”。他对治国有点心不在焉。大业十一年前,他每天上朝,每日都在处理公务。大业十一年后,他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虽然天下越来越乱,他自己也危在旦夕,他却鼓不起心气去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他对政治越来越松懈,越来越放任,甚至对自己的生命,他也有点三心二意,不那么周密地去考虑。
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原本不喜欢饮酒的皇帝领略了美酒的好处。他下诏命各地官员贡献本地名酒,自己一一品尝,定出高下。他醉酒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次,在长乐宫独饮大醉后赋了一首五言诗,诗文今已失传,只《文献通考》卷三百九中记载了最后两句: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
杨广已经不再是那个双肩担起大业,只手擎起乾坤的杨广了。“气可鼓不可泄”,心气已消的他放弃了自我,投身到无边无际的放任自流中,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听任生理欲望控制自己、填充自己、遮蔽自己。既然命运是由上天控制,既然上天说给就给、说不给就不给,那么一切由上天决定吧!他其实是在向上天撒娇。在冥冥中,他还期望上天那神秘的力量什么时候能再光顾他,把他推出失意的泥淖。
眼看着皇帝越来越颓废,政治越来越混乱,昔日的贵族摩拳擦掌。从雁门之围后,北方草原上的马匹价格一路飙涨,以唐国公李渊为代表的各地贵族纷纷招兵买马。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他们感觉时机已经成熟,隋鹰扬郎将梁师都、马邑富豪刘武周、金城富豪校尉薜举、唐国公李渊、武威富豪李轨、萧梁子孙萧铣、江都通守王世充等手握重权的大臣不约而同,纷纷起兵,割据一方,众多世族亦加入其中。
在闻听昔日贵族全部起来后,杨广的意志完全崩溃了。一直到死,杨广都认为他的真正敌人不是农民起义军。这些农民军不过是贵族政治游戏的前奏和引子,真正的政治军事方向,最终还是得由贵族来把握。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正如参加了隋末起义的魏征在《隋书》中所说:“彼山东之群盗,多出厮役之中,无尺土之资,十家之产,岂有陈涉亡秦之志,张角乱汉之谋哉!皆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切,救死萑蒲。莫识旌旗什伍之容,安知行师用兵之势!但人自为战,众怒难犯,故攻无完城,野无横阵,星罗棋布,以千百数。豪杰因其机以动之,乘其势而用之,虽有勇敢之士,明智之将,连踵覆没,莫之能御。”隋末三支实力最雄的农民军都难以和这些贵族军阀相抗衡,一旦交锋,即土崩瓦解。瓦岗军失利于王世充,河北军被李世民一战而击溃,江淮军降于李渊,后虽又起兵,但旋即败亡。在隋末乱局中,最终还是贵族得到了传国宝鼎。
杨广深知大势已去,不过他还不想死。他决定南逃。毕竟他即位前曾经在江南经营了十年,别处烽火四起,这里还算安静。做不了千古一帝,那么就干脆在秀丽的江南风光中了此一生吧!据袁刚在《隋炀帝传》中的描述,正当国家一片混乱、岌岌可危之时,杨广却调集十郡数万兵力,在江苏常州一带为他建造宫苑,周围十二里,内为十六离宫,虽然比洛阳宫苑规模要小,但“奇丽过之”。
到江南之后,杨广一头钻进离宫之内,万事不管,整天饮酒为乐。他把他过人的聪明用在发明各种新奇的玩法上,其中最有名的一种玩法是广派宫人四处去抓萤火虫,得到数斛之多,装于布袋之中,夜里外出游玩时一齐放出,“光遍岩谷”,十分瑰丽。他命官员大量为他进奉民间美女,分为百房,每天由一房做主人,饮酒赋诗,以为笑乐。在天下水深火热之际,别人都是强颜欢笑,只有皇帝似乎真的乐在其中,诗酒会中,他作了数组颇为清新雅致的小词,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记载在《隋书·五行志》中:“求归去不得,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返回顶部↑